最具典型的案例,便是在1999年「9.21」大地震後,在台中縣東勢石岡地區與在地受災婦女舉辦民眾戲劇工作坊,發揮劇場作為一種社會公益的效能;而後,並協力推動組成由成員們自主、自治的社區戲劇團體—「石岡媽媽劇團」。
長久以來,始終認為社區劇場是一門公共藝術。既強調社區市民的創意展現,也兼顧共同創造的對話。「展現」是成果,任何人都期待成果的到來;然而,非常重要地,「對話」是過程。沒有對話的成果,就好比塑膠花在假盆栽裡,美則美矣!卻沒真實生命的感動。相同地,沒有成果的對話,無從評估生命的感動指數。以「石岡媽媽劇團」為例,十年前,「9.21大地震」發生後一年, 和一群原本在石岡重建區參與成長團體的媽媽們相逢,希望經由戲劇工作坊,讓她們受創的心靈找尋到另一種表達的途徑。
「我們又不會表演,怎麼參加戲劇班呢?」我們的戲劇工作坊,是從媽媽們的這句話開始的。我們花很少的時間去解釋表演是什麼?一般人如何表演?又或者怎麼表演才會更吸引觀眾?相反地,我們安排了劇場遊戲的工作坊,讓民眾在空間中釋放長久積累於心中的壓力,並自主地產生興奮的感受。
十年以來「石岡媽媽劇團」,終而成為這些年來蓬勃發展的社區劇場的範例。近些年來,和「台灣應用戲劇發展中心」合作的諸多案例,在文建會「全國社區劇場培訓」及「北縣社區劇場培訓」計劃中,成功促成諸如,「台南土城鄉音社區劇場」、「九份礦山劇團」、「關西北山社區劇團」的出現,並推出令人深感結合戲劇與社區改造的表演。
多年來,在城巿NGO團體/社區大學/弱勢社群及農村進行社區戲劇工作坊的經驗,成為讓民眾走上舞台的戲劇催生團體。在藝文紮根的範疇中,具備在地發聲的主體位置。可以說,以劇場作為社會關懷與議題帶領之工具,引起社區及社群人士的參與興趣,並發揮互動式教育功能,是本團的核心理念及價值。
為擴地與外地的連結,本團具有豐富經驗,多方位地與亞洲民眾戲劇團體暨工作者交流。於日本、南韓、中國大陸、菲律賓、印尼皆有工作坊交流經驗,並參加2007國際教育戲劇四年一度的大會。同時,於2008年赴法國參加亞維儂藝術節。
相關社區劇場活動策劃及執行:
2000年起,於「9.21地震災區」恊力輔導「石岡媽媽劇團」,陸續演出:「戲台頂的媽媽」,「伙房重建論壇劇場」,「心中的河流」及「梨花」…等重要社區劇場作品。
2003年 1月,出版民眾戲劇叢書《觀眾請站起來》, 5月,主辦【教育劇場入校園】活動,於台北青山國中、三民國中進
行網路咖啡議題之教育劇場演出(容淑華主持)
2006年 1-4月,策劃主辦【媽媽劇場連線活動】,邀請台北市「婦慈協會」與「女巫劇團」、桃園縣「好小劇場」、台中縣「石岡媽媽劇團」、高雄縣「原住民婦女永續發展協會」、花蓮縣「牛犁社區交流協會」、「十三彎劇團」與「辣媽媽劇團」等社區/婦女劇團,進行講師交換戲劇工作坊、戲劇排練與演出、座談會等活動。並於4/22於台北歸綏戲曲公園進行戲劇、歌舞展演活動…。
2007年 與「台灣應用戲劇中心」共同企劃編創由文建會出版之「區區一齣戲」並共同策劃由文建會主辦之全國社區劇場培訓計畫
2008年團長鍾喬擔任台北縣社區劇場培訓計劃之評審。繼續於台北展開教育劇場訓練及演出。
2009年 規劃台北市市民創意劇場計劃。在萬華區及松山區展開首度台北市都會型社區劇場工作坊及展演。在高雄展開教育劇場訓練及演出。
2010年 續辦台北市市民創意劇場。於「台北電影主題公園」及「眷村文化節」—–北投中心新村,展開市民戲劇工作坊並演出:「眷鳥歸巢」,獲至市民回響連連。
2012年 在日本<大地藝術祭>與達達創意林舜龍合作,透過社區民眾的共同參與,演出<遶。境──祈福之旅>。策畫<北投公共藝術:泡北投> 創意策劃並執行:<故事. 北投>:北投生活藝術節之 市民劇場 。
重要演出及大事紀:
- 《記憶的月台》(1999/2000)曾赴廣島巡迴演出
- 《海上旅館》(2001)曾赴廣島巡迴演出
- 《霧中迷宮》(2002)參與澳門藝穗節演出
- 《逐漸暗弱下去的候車室》(2003)華山藝文中心
- 《潮喑》(2004/2005)參與南韓光州亞洲廣場藝術節
- 《浮沉烏托邦》(2005)巡迴台北.台中及台南演出
- 《子夜天使》(2005)2007國際教育戲劇大會演出節目
- 《敗金歌劇》(2006)華山藝文中心廢棄空間再利用演出
- 《闖入、廢墟》(2007)巡迴台北.高雄及台南演出
- 《麻辣時代》勞工劇(2007)與南韓釜山「在此」劇場交流演出
- 《影的告別》(2008)北京及赴法國參加亞維儂藝術節
- <另一件差事>(2009)台北牯嶺街小劇場演出
- <江湖在哪裡>(2010) 台北電影主題公園帳篷劇場
- <台北歌手>(2011)台北寶藏巖演出
- <看不見的村落> (2012) 台北寶藏巖演出 環境劇場
簡介與圖片取自差事劇團網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