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常感謝PSA的「青年策展人扶植計劃」能夠選擇我們,於此「諸眾之貌」團隊也希望能夠借助PSA這一國際平台發動一次實踐和時機(conjuncture),把我們已知亞洲內部的實踐經驗和結構「獻」於大眾。
《連結者峰會》展覽計劃
「連結者峰會」展覽計劃源於我們正在進行的「諸眾之貌」亞洲「社會—藝術」研究項目,它起源於對「人民」的社會性反思。在當下,無以計數的詞彙被創造出來描繪社會的集合:人民、大眾、群眾、諸眾、階級等。我們企圖重新構造這些詞彙的內容,目的不在於表達詞彙的正確意涵,相反地,我們是要歧義它們直到不同的連結者面貌出現為止。在過去三年里,我們完成了台灣、香港、印度、馬來西亞多個團體的田野調查和紀錄片拍攝,在實踐經驗里我們慢慢發現「連結者」是整個計劃的核心。
「連結」在柏拉圖的「洞喻」所顯示的,一種本質上的理想主義,是意圖擺脫成見,擁抱概念和理性方得以建立的。之後的笛卡爾、康德和黑格爾,及整個近代歐洲哲學都在尋找必然性的連結。一直到了安東尼·葛蘭西的」連結理論」出現,社會學家才轉而接受連結是一種發生性,非本質性的觀念。如厄內斯托·拉克勞(Ernesto Laclau)認為所有連結的發生,基於常識也好,聯想也好,習俗也好,遠不是單憑擁抱理性就可以的,不透明性總是社會關係中固有的一個維度。
建立文化研究理論範式的斯圖亞特·霍爾(Stuart Hall)對連結下了一個清楚定義:「我總是使用‘articulation’一詞,這個詞的雙重意義,一為發聲(to utter),說出來(to speak forth),發言清晰(to be articulate)它帶有語言表達(Languaging),說話表達(expressing)的意義。二為連接環扣,是一種沒有必然’歸屬(belongingness)’的諸要素在具體時勢(conjunctures)下的連結形式。」亦即,接合文本與意義,現實與思想。
連結者是將諸眾的奇異性(singularity)在共同的行動中形成復點(plurality )。由是,我們更應該切記大衛·哈維(David Harvey)的提醒:「這個世界的行動就是一個長戰線的前沿劇場(frontier theater),每個行動實踐者都覺得自己是聚光燈下的主角,關鍵在於知道彼此位置與力量」。本展覽希望透過美術館創造一個可以發聲和接合的時機,創造更大的「聚光燈」,讓連結者們站在不曾意識到的共同舞台上。連結者與其實踐共同作為展覽的工作對象,藝術家作為藝術的行動者(藝行者)圖繪(mapping)連結者寶貴實踐經驗,圖繪新興浮現的中青年力量。在這裡,連結者看到彼此,互相翻譯渴望,理解不同歷史、文化、思想與行動的願景。連結者就是在地,文化,思想的社會行動者,推動社會的不同群體的自我增殖、代謝與升級,在共同行動中構造大同世界(common wealth)。
此次展覽將以戲劇、教育、音樂、替代空間、書店、編輯營等作為關鍵媒介,展覽就是陽光明媚的曬場,藝術家以藝行者身份,邀請連結者與其團體從各自的堡壘中走出,將個人的收成「獻」為集體的豐收儀式,看到並締造新的可能性。呈現殊異而有同一(unit)之力量,這力量猶如自然多樣基因的種子,將會向世界奉獻最美麗的果實。
「連結者峰會」以長達三年的調研、訪問與文獻工作為基礎,構建了一份亞洲另類運動群體的社會檔案,呈現出眾多藝術–知識–社運組織的生活/生產狀況。在這裡,美術館空間成為另類群體集結與浮現的「曬場」,策展人成為連結者(articulator),藝術家成為探訪者、報告人與藝行者(artivist)。他們的工作以肉身的行動構成社會集合的現實網絡,在跨地域、跨領域的連接中令無限差異化的「群」與「眾」得以現身,展現了新一代青年對於現行藝術界的不滿與超越,以及直面自我與社會構造新團結之勇氣。—— 评委评语 高士明教授 中国美院副院长